在考察人格的建构时,需要加以注意的是,人格的整体及其独特的生活目标和生活风格并不是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个体对生活事实的主观看法的基础上。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因此,人类虽然生活在同样的事实世界之中,但却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来塑造自己。——(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阿德勒在这段文字中回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同样的环境为什么塑造出不同的人?过去,我们在讲人的发展的时候,总是谈到三个基本要素:遗传、环境、教育。遗传是人发展的生物基础,环境是人发展的客观条件,教育则是人发展的重要动力。其实,还忽略了一个重要因素,即人的主观认知及其行为。阿德勒认为,有些人虽然生活在同样的环境(事实世界)之中,但是他们对事实世界的感知和认识是不一样的,绝不是事实本身。所以,与其说是客观的事实世界塑造了我们,不如说是我们自己对事实世界的认识塑造了我们。其实,人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受多变量影响的过程,遗传、环境、教育、主观努力等,每一个因素都会对人产生影响,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也不相同。不能够把任何一个因素绝对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是合理的解释。但是,阿德勒对于“个体对客观事实的观念和看法绝不是事实本身”的重视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他提醒我们,人不是环境的消极产物。我们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对环境和事物的看法来塑造自己,因此,教会孩子学会全面地深入地看世界、看自己,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要永远考虑到,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障碍,特别是要考虑到他童年早期时的心理障碍和问题,因为这些问题和障碍会影响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阿德勒有一句名言:幸运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精神分析学家对儿童早期生活经历和心理创伤的重视,有许多著名的案例研究和著作。在一个成年人遇到各种困境和心理危机的时候,精神分析学家总是要溯源到他们的童年,努力在童年的经验中找到问题的根源所在,因为他们相信,所有的儿童早期遇到的问题以及产生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都会影响到他们的人生轨迹。阿德勒在书中讲述了一个52岁的女人的故事,这个人总是没完没了地贬损比她年长的女性。后来发现,原因是他童年的时候,她的一个姐姐得到了所有人的关注与宠爱,让她产生了一种“屈辱感和无价值感”。其实,在一定程度上,阿德勒本人在童年也有类似的经验,他的哥哥就是一个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优等生,而他自己就是经常受冷落的人。对童年经验的关注,不仅仅是精神分析学家的工作,也应该被我们父母和老师所重视。一方面,我们要尽可能给孩子一个幸福的童年,给他们一个色彩斑斓、内容丰富、温暖如春的童年,尽可能多地陪伴他们成长,给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另一方面,当我们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时,需要思考他们童年的经历,尽可能去寻找问题的源头,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教育工作。个体的追求或有目的的活动是以另一个重要的心理学事实为前提的,即人的自卑感。所有的儿童都有一种天生的自卑感,它会激发儿童的想象力,激励他尝试通过改善自己的处境来消除自己的心理自卑感。个人处境的改善会缓和自卑感。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心理补偿。——(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如果用最少的词语来概括阿德勒的思想精髓,可能莫过于他自己的一部著作的名字《自卑与超越》了。个人的追求与超越,与个人的自卑感是硬币的两面,因为自卑,所以要超越。阿德勒认为,自卑是一种普遍的人类心理,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自卑感,甚至整个人类的文化都是以自卑感为基础的。适度的自卑感会激发人的想象力,激励人们通过不断的努力以改善自己的处境,赢得别人的敬佩与尊重,消除自己内心深处的紧张与压力。这个过程,阿德勒称之为“心理补偿”。阿德勒用儿童这种天生的“自卑感”取代了弗洛伊德的“性”,作为人的行为的动力源,看似更为合理,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想寻找人的行为的真正原因。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
作者|阿德勒 朱永新
我们这里把那些明显表现出补偿性的性格特征的儿童分为三类:生来就衰弱或有器官缺陷的儿童;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从小被宠坏的儿童。这三种类型代表了问题儿童三种基本的处境;凭借对这三种儿童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好地研究和了解正常儿童的发展。——(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在阿德勒看来,最容易出现自卑感与补偿型性格特征的儿童主要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具有出生缺陷的残障儿童,一种是从小受到严厉管教、没有得到父母慈爱的儿童,一种是从小就被父母溺爱宠坏的儿童。在这三类残疾、溺爱和童年无爱的儿童中,一部分人把自卑感转化为追求优越感的动力,“刺激儿童形成超越其自己潜力的雄心”,因此成为出类拔萃的杰出人才。但是,也容易成为问题儿童。一部分人把自卑感转化为过于膨胀的野心,“这种野心又与个体的性格和癖性纠缠在一起,不断刺激儿童,使他们过于敏感,并总是容易对伤害或蔑视动怒,并最终走向过度的自卑。”结果,他们要么成为攻击性很强的反社会人格,要么形成回避现实、沉溺与幻想之中的白日梦人格。
读与思(4月20日)
心理学家和为人父母者需要注意的是,所有类型的儿童在成长中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社会情感在儿童心理的正常发展中起着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社会情感的任何障碍都会严重危害儿童的心理发展。社会情感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奥)阿尔弗雷德.阿德勒著,彭正梅、彭莉莉译:《儿童的人格教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页。
人是一个社会性动物。人的社会性是人的本质特征之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其实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视为社会教育学,也就是说,他坚定地认为,“个体心理学就是围绕社会情感的根本原则来发展相应的教育方法”,与别人和谐相处,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成为受人欢迎的“人缘儿”,是社会情感成熟的标志,而这种社会情感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决定性和指导性作用”。所以,社会情感不仅是儿童正常发展的晴雨表,也是我们理解阿德勒个体心理学的一把钥匙。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阿德勒主张教师和父母不能够让孩子“只和一个人建立紧密联系”,认为这样是无法适应今后的社会生活的。
朱永新:阅读从儿童开始——儿童阅读决定人类未来
朱永新:和孩子们一起玩——探索式的自发学习很重要
朱永新:给孩子这六种幸福更重要——你能接受自己的孩子是个普通人吗?
吴非:认识你面对的学生——非常时期,不要逼孩子
好的教育需要发现孩子,重新认识孩子
刘铁芳:重新认识儿童:过充分的儿童生活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帮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